大象传媒2023新地扯一二_伊甸直飞2024直达入口响_成品人视频w站免费看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首页>>新闻>>资讯快车>>快讯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 三支队伍喜获特等入围奖

来源: 作者:武迪 孙江波 编辑:孙江波 时间:2017-05-28

  人大附中官网讯(记者 武迪 孙江波)我校在IMMC 2017赛事中取得突破:荣获中华赛区特等奖(1队),特等入围奖(1队),一等奖(1队);荣获国际赛特等入围奖(3队)。 

  第三届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 2017分为中华赛和国际赛两个赛程。中华赛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400多支队伍参赛。国际赛由中华赛选出的120支队伍参赛。 

  我校有一支队伍同时入围中华区域赛程决赛与国际赛程决赛,获得主办机构的邀请,于2017年4月27日-4.28日出席由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的答辩决赛,做论文演示与答辩,收获大评审团赞誉。 

  武迪老师介绍,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比赛,一般由3-4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如36小时、72小时或者120个小时)针对给出的实际问题(或自主选题)进行建模与仿真,撰写一篇中文/英文学术论文。这次IMMC2017中华赛与国际赛均为5天120个小时赛制,相比其他建模比赛尤具挑战性:“时间更长、题目更难,还有决赛现场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做8分钟的论文陈述,和10分钟的专家答辩,这是对学生建模思维、过程、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 

  建模比赛的问题一般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1) 解决马拉松比赛组织在奖金和吸引参赛者之间的盈利问题 

  2) 最小化飞行疲劳度的最佳会议举行地点优化研究 

  3) 铁人三项比赛如何分组及赛程安排,以尽量减少拥挤程度和竞赛时间 

  4) 全国电商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 

  5) 通勤列车的负载优化问题 

  6) 建模确定疫情严重程度及分配稀缺资源的时空最佳策略研究 

  7) 多轨卫星传输的时效性问题 

  她说,这些需要同学们具备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抽象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模型进行分析、求解的能力,对模型进行仿真和评价的能力,最终能够把模型作用回现实问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借鉴和指导。 

参赛师生感悟:始于仓促,终于默契 

  其实,参赛也是万事开头难。ICC高二6班的杨博明说,“在初赛时,我们的初始工作十分仓促,在建模的过程中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比赛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但是团队的团结合作,乃至最后形成的默契是最宝贵的。让杨博明理解最深刻的,“便是团队的默契是多么的重要。大家的配合,不断讨论,在台上相互支持,才是成功的最大因素。” 

  陈方辰也谈到,“尤为可贵的是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我要对我的队友们说声感谢,感谢你们与我同荣辱,共患难。” 叶章楷说,团队比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团结协作是必不可缺的。 

  杨博明说,我们知道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面临的都是与最优秀的参赛队伍的竞争。不过这也更加给了我们动力,在答辩的前一天夜晚,我们依然兴奋地准备到了两点,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在答辩当天,我们信心满满的走上了讲台,但是却遭到了评委的‘重重刁难’。我们那时才知道,评委的提问会有多么犀利,论文的缺陷被一一挑出,甚至有我们无法反驳的漏洞。 

  参赛的收获是学生能力的提高。ICC高二3班尚壮飞谈到,“数学建模不光是课内的知识。更多的程度上它是处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除了数学的分支,我们还要根据题目的需要理解交通,航天甚至旅游方面的有关信息。这样的比赛还让我们理解到了数学等基础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实在的应用。”韩铭远说,“前后长达两个多月的比赛经历令我成长了许多。在两次比赛中,我的建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这次参加IMMC比赛的经历无疑将成为我高中生活中宝贵的回忆。” 

  高一3班金诗音说,建模的过程的确有些枯燥,规定时间内建模、编程、写论文,经常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当比赛结束之后,从头翻看四十几页的论文,居然会有莫名的一点兴奋和成就感。“其实,把数学应用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啊。”似乎有一种不好说是什么的感觉,但真的很好,很好。 

  “与纯数比赛相比,数学建模比赛之所以更加有趣,”李鸿宇说,“是因为它使得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IMMC比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并使我们对数学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月26日武迪老师带队,带领杨博明等同学的团队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参加决赛答辩,出发前已经近一个月的答辩准备,到了香港后同学们仍然精益求精,答辩前一天晚上仍然准备排练到深夜,将讲稿打磨了无数遍,整理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及作答思路。武迪老师说,4月27和4月28日站在答辩的舞台上,我看到的是从高一的学习到高二的成长与担当,国际舞台上绽放正是两年平时努力的沉淀。 

  同学参加建模活动是从高一一开始就有的事情。2013年,武迪老师向刘凯歌(2016届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介绍了全美中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他和杨婧、张巨见等同学组队参加第一次HiMCM,后来他们又参加了2014年IMMC,并创立了学校的数学建模社。他们每周开1-2次课,在放学后给带着学弟学妹学习数学建模的数学知识、算法知识,并进行实战练习。2年多的建模学习和分享经历让同学们实现了“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成长。几位同学分别被美国卡耐基梅陇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录取,更重要的是他们建模精神的传承。IMMC2017获奖的3个团队都是建模社团的成员,其中杨博明、李鸿宇、尚壮飞、陈方辰等四位同学是第二届社团社长,他们正是刘凯歌等同学当年创建社团时最积极最具热情最投入的学弟们。 

国际数学建模:促进数学与科技、工程的融合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2C或IMMC)在2014年创办于美国波士顿,是一项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国际性新型数学建模竞赛,其创办机构是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和香港儒莲教科文机构(NeoUnion),竞赛宗旨在于鼓励参赛者应用数学建模,探索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重要问题,以普及数学建模教育,增强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 

  指导教师武迪老师说,IM2C既是中学生数学建模实践与历练的舞台,也是参赛中学的数学暨STEM教育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园地。 

  

  IM2C 2017旨在促进数学与科技、工程的融合,并鼓励团队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实践数学建模的综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宗旨。儒莲教科文机构联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亚太),共同主办IM2C 2017中华区域赛事。 

  命题与评审委员会由来自IM2C和IEEE的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他们的学科与专业涵盖数学、科技和工程的不同领域。IM2C 2017命题委员会及决赛大评审团主席由IM2C国际专家组成员、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汪扬讲座教授担任。 

  中华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委员会是获主办机构授权的学术非牟利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公共慈善机构代码91/14657),专门负责IM2C在中华区的命题、评审与选拔等学术工作。学术顾问委员会及专家组由中华各地区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学者专家以及全球华人知名学者组成,兼顾本地性与国际性,共同为中华区中学师生营建一个普惠与共享的STEM学习交流平台。 

  IMMC2017中华赛400多支队伍中共25支队伍参加答辩决赛;同时,晋级国际赛的120支团队中,共有25支队伍入选国际赛答辩决赛。IMMC2017中华赛答辩决赛及国际赛答辩决赛分别于2017年4月27和28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 

建模教育:教师联手 课程试验 

  2013年开始至今建模教育在人大附中本部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CC)扎根、发芽、开花,是学校自由学术氛围的自然产物,给学生搭建高水平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竞赛,引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学习共同体,构建课程的多层体系,还有教师指导团队的跨学科合作。 

  建模教育在国际课程和国内新课改中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跨学科领域。学校有一支强大的建模指导教师团队,有出色的数学老师和计算机、物理教师,如武迪是计算机科学及物理老师,李漪老师是数学和计算机老师,王思思老师是计算数学专业教师、王立东老师是数学教育专业博士等等。这一支跨学科教师团队,指引学生在STEM教育中快速而踏实的成长。数学组组长梁丽平老师、侯立伟老师,信息技术组袁中果老师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指导教师团队李漪、王立东、王思思、武迪、赵婷等老师为之付出辛勤的辅导!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数学建模也是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试验田。武迪任教IBDP国际文凭项目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和物理课程,建模与仿真正是这两个学科共同的重要模块。这也是秉承人大附中“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期望对于国内数学建模教育的开展有些许借鉴意义。武迪与王思思老师合作开始校本选修课《建模与仿真》,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王思思老师也开设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领域,李漪老师开设校选课《高级数学建模》等等。此外,指导教师团队带领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与模拟比赛等等,实现了课内外STEM教育的立体式培养。 

图7:在香港科技大学参加中华赛与国际赛决赛答辩

巩留县| 扬州市| 商都县| 辉县市| 酒泉市| 沈丘县| 吴堡县| 花莲县| 汽车|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