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人大附中创客嘉年华上采访江雷院士
记者:王雨柔 孙江波
编辑:冯雨辰 康艺
2015年11月29日上午,2015年人大附中创客嘉年华正式开幕。笔者有幸邀请到参加此次开幕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先生,在学校高中楼七层会议室内,进行了时长半小时的专访。
江雷院士是国际公认的纳米材料专家、国际顶尖的科学家,但他的衣着却十分朴素,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在专访的过程中也是畅所欲言。为了让记者理解得更透彻,江雷的语言生动形象,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一口纯正的东北腔里处处体现着他直爽率真的性格。
面对记者的提问,江雷侃侃而谈,讲述了他对国内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认识,对现状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一词一句,无不显示他的深度思考和真知灼见。
学生记者王雨柔对江雷院士进行专访
表达能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王:江院士,刚刚参观完创客嘉年华的展览,您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项目?感受如何?
江:孩子们的热情程度和展览的规模都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他们现在能运用的知识和器材,真的是远远超出了我们那个年代所能达到的!印象深刻的项目有一个太阳能假发,圆明园增强现实的项目……但是好像都没怎么看懂(笑)。我觉得孩子们现在对科学的热情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表达能力和方式上面,还有待提高。表达能力决定生存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孙:您是一位科学家,让我颇感到意外的是,您为什么如此强调表达能力?对科研来说,为什么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江:因为科研成果最终是要传递给大众的,这就是科普。你的知识要让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听懂。我前段时间在国家科技馆做报告,底下的观众有从几岁的小孩子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要给他们讲明白。因此怎样讲、每一张PPT怎样做,都是要精心考量的。所以说,孩子们要学会展示!怎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怎样言简意赅、图形化地把关键的东西提炼出来。我们对博士生的演示要求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宗旨、动力、创新点是什么,放一张PPT就一目了然。因此我觉得咱们这些孩子还需要注重的是表达能力,这是很关键的。
观察、思考、发现三步,从观察开始
王:依您所见,学习科学除了需要拥有表达能力,还需要拥有什么能力呢?老师应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
江:观察能力。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从现象中提炼出规律,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科学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观察一个事物,因为科学发现其实就是这些很简单的问题:毛笔为什么用狼毫?蜘蛛丝为什么能悬挂水滴?仙人掌为什么能够在沙漠中生存?要培养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情里提炼出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思考。苹果掉下来了,为什么月亮不掉下来?苹果掉下来很平常,没有人去想,但有人就想了,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作为老师,应该锻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现象一点点寻根究底,开动脑筋,提出一些本质的科学问题。
还有就是发现。科学的本质是寻找自然规律。发现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让高中生学会采集数据、发现规律。从现状来看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已经调动起来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策划,需要老师前期的培育指导,避免他们走上一味地求稀奇的道路,回到本质的科学研究。
“玩”科学:玩字当头,涉猎广泛
王:都说科研是苦活累活,您有什么秘诀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科研工作?
江:幽默感。(笑)幽默是更高级的智慧。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要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变成乐趣,把研究科学变成玩科学。孩子们现在学习科学也是这样,先不设置既定的目标,不限定,自由地去玩科学。把快乐,幽默融合到科研里。你看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都献身于科学,他们都是很快乐、很享受的。
王:早就听说您除了科研,也有许多其他的爱好。您觉得这些爱好对您的科研工作有启发有帮助吗?
江:说到我的爱好,那可老多了,你们都玩不过我。(笑)弹吉他,钓鱼,下围棋,打桥牌,现在的什么拖拉机、斗地主我都会。唱流行歌曲,摇滚,中英文日语的都没问题。还有看书,天文、地理、历史、美术、音乐……读过的何止万卷书!我觉得,决定科研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科研以外的能力。当在专业方面的水平差不多时,想要超越其他的科学家,就要看科研以外的知识量。涉猎广泛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你跟一般的科学家思维方式不一样,有助于在不同领域的超越。齐白石画画得好,可他原来是个木匠;米开朗基罗油画画得漂亮,可他是个雕塑家,这样他的视角和普通画家不一样。所以说专业的胜负往往在专业之外,专业之内的都差不多。比方说,当你能够用美学的观点去审视一项科研成果,那就又是一个更高境界了。
国内应当重视青少年科普教育
王:江院士,在您眼中,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要?
江: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班主任,这里安排院士做班主任,也是有趣的现象。前天晚上与本科一年级座谈。大一的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线性代数?学习数学、物理的方法都是干什么用?
但是如果青少年科普教育做得足够好,让他在中学做一些科学研究之后,他就能够知道学这些东西干什么用了。
另外,当我们在进行国际评估时,经常会有外国科学家、外国评委来问,你们有没有做十几岁孩子的科普教育?可见青少年科普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科研力量的考核标准之一。我们不仅要着眼于科研成果的领先,还要考虑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
孙:您在日本留学,您怎么看日本的青少年科普教育?
江:日本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在日本,大学教授是有义务参加中学的科普教育工作。日本的科学研究所、大学实验室都是对中学开放的。
咱们现在也有了,科普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后记:
通过此次专访,记者受益良多,我们把院士寄语总结朴素的三个字“看”(用心去观察,哪怕是习以为常的现象),“玩”(用兴趣和爱好为引导,涉猎尽可能广泛),“说”(科学不是闭门造车,科学成果需要普及,表达能力非常关键)。
江雷院士在专访结束后,直接从人大附中出发去机场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连服装都是在人大附中匆匆换完,翟小宁校长和江雷院士握手送别。在行旅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江雷院士赴人大附中参加创客开幕式,并且接受学校记者的专访,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携支持之意可谓诚恳。
希望国内青少年科普教育能够在江院士以及许多如他一般睿智的大科学家们的助力下,愈加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投身于国内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科研人员,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