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宋庆龄樟树奖”获奖者群像扫描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罗争光)四十分钟太空授课,激发了无数学子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也让“太空教师”成为亿万青少年的榜样;十余载南奔北走,精湛的无创助产技艺让许多的中国妈妈受益,也使他成为大批中国妇产科医护人员的“理念颠覆者”;三十年推陈出新,捧出百余个少儿舞蹈精品,也帮助她培养了一群走向世界的“中国小天使”……
5日,他们齐聚北京,共享一份饱含温情与希望的奖项——第十六届“宋庆龄樟树奖”。这一奖项由中国福利会于1985年6月创设,旨在团结和激励广大妇女儿童工作者以宋庆龄为榜样,继承和发展她毕生关怀和从事的妇女儿童事业,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贡献。
今年,共有5人获此殊荣,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他们用工作诠释着对中国妇女儿童共同的关爱: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授课教师,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位“太空教师”。2013年6月20日,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高度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内,王亚平以甜美的微笑、生动的讲解,给全国中小学生演示了基础物理实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热情。出身农民家庭的王亚平,自身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展现青少年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励志故事。
范渊达,美国妇产科学院院士,一位头发几近全白的“白大褂”。2000年,范渊达被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聘为客座教授,从此,这位身居美国的华人,开始奔走在故土的大江南北,向各地医院传授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创助产技术。惠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林小兵说,范教授的分娩无创接生理念及方法,“对于我们简直是颠覆性的改变。”
陈白桦,舞蹈特级教师,“上海市领军人才”队伍中罕见的校外教育工作者。过去三十余年,她潜心舞蹈艺术研究,创作了《苹果娃娃》《中国风》等百余个少儿舞蹈作品,激发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学习舞蹈、热爱舞蹈、追逐艺术。在上海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等舞台上,她带领的“小伙伴”艺术团频频亮相。
刘彭芝,从教近五十年,视教育为终身事业。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她坚持改革创新,实现了可供学生选择的200余门选修课,构筑了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她创建“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千余所优秀中学,利用远程教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因为致力于爱的教育、尊重教育、共享教育,她曾被网民评为“最值得尊敬的教育人物”。
海飞,二十多年“为了儿童阅读”而努力。在此过程中,他成为我国“童书”概念的引入者、“童媒”概念的创始者、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主席;他组建了一个拥有5张报纸、11种期刊、1家网站、年产1500多种图书和音像制品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中国福利会的一段颁奖词,描述了5名获奖者身上共同洋溢的光和热:第十六届“宋庆龄樟树奖”授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保护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推广儿童艺术教育和校外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突出者。
“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触摸到。”这是王亚平对广大青少年的激励。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放弃美国的假期,来到中国四处讲学。其实很简单,我在美国每年能帮到几百名产妇,但在中国,我把自己的毕生经验和理念传授给更多医生,就可以帮到千千万万的产妇和婴儿。”这是范渊达的心声。
“妇女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也是一项最需要爱心与创造力的事业。这个奖项将会唤起社会更多人关心我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这是刘彭芝的期待。
……
据介绍,在过去十五届里,已有115名中外人士获得“宋庆龄樟树奖”。